京剧是如何实现惊天逆转的
唐山
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。据说,北京大学已故
历史系教授、清史专家许大龄曾质问学生:“不懂京戏,怎么搞清史?”
推敲许大龄先生此言,大概有两层意思。
首先,京剧对清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以慈禧太后为例,她文化水平不高,常写便条表达政见,不仅字写得歪七扭八,且错字甚多,被近臣称为“识字而已”。慈禧常年居于深宫中,生活阅历也不丰富,她的治国理念主要来自京剧,从重用曾国藩,到信任李鸿章,都有京剧影响的因素。
其次,京剧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清代历史的变迁。直到清代中期,京剧还被视为“乱弹”“杂部”,乾隆更喜欢昆曲,认为京剧中“诲淫诲盗”的内容太多,几次重手治理。可到了清代末期,当初被禁的“水浒戏”居然可入宫演唱,令人诧异:如此惊天逆转,究竟是如何实现的?
本书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、独到而有说服力的梳理。
在京剧之前,昆曲已在京城流传,大量文人参与创作,甚至还出现了半职业的剧评家。这些剧评家通过撰写《花谱》(介绍剧本与演员,引导观众到场听戏)盈利,但作为文化圈的边缘人,他们内心颇有不甘,所以特别推崇
屈原、
李白、庄周等非传统意义上的典范人物。这些人物有才华,却不为世所用,只能依照内心的道德尺度来行事,这与剧评家们自身的处境高度契合。
艺术中国[http://www.artx.cn]剧评家试图通过《花谱》让演员们承认其权威地位,可他们无钱与捧戏子的老板们抗衡,所以在他们笔下,这些老板的形象颇为不堪(剧评家们称富人为“老斗”,进而将“老斗”变成“外行”的代称)。